首页

>

学习资源

>

学术研究写作指导

中西医结合论文:多层螺旋CT心功能评价研究概况
2014-11-17 10:30:12
文章摘要:

  近年来,冠心病的发病率及急性冠心病事件的发生率均呈逐年升高趋势,准确测定左心室功能是心脏疾病的诊断分期、制订治疗计划和预后评价的基础。MSCT作为一项无创检查技术,对冠状动脉狭窄的显示具有明显优势,可利用一站式扫描所获得的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(CTA)原始数据,进行冠脉血管重建,又能对心脏各时相心腔容积进行测量,定量评价心功能,为MSCT对心脏疾病的诊断开拓了新领域、新方法。

  1 MSCT冠状动脉成像及心功能评价的技术因素

  1.1 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(Retrospective Electrocardiographically-gated ECG)

  由于正常成人房室收缩的最短时间约0.1 s,即CT时间分辨率要在0.1 s以下,才能有效消除心脏运动伪影。研究证实,心率加快和心律不齐是导致心脏CT图像伪影的主要原因。为此,在冠状动脉CTA数据采集过程中,采用心电门控技术,同步记录被检者的心电图,同时获得X线在时间和空间上衰减的信息,并可根据心电信号对所得数据进行选择性重建。一般采用QRS波群的R波作为重建起点,选择在心脏运动最慢时相重建数据,使运动伪影最小,图像质量可以满足评价心脏及冠脉疾病的需要。心电门控技术的正确应用,是减少心脏运动伪影、保证图像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。

  心电门控技术分为前瞻性和回顾性两种,前瞻性门控只能获得单一时相影像而不能用于心功能评价;目前MSCT多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,即采用螺旋连续扫描、同步记录心电信号,心电信号对应着相应的扫描数据,采集的是整个心动周期的信息,于是可以选择任意R-R间期感兴趣的“时-空”数据进行图像重建与分析,连续扫描可得到人体脏器实时动态的四维影像。

  1.2 时间和Z轴空间分辨率高

  心脏及冠状动脉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复杂性,要求非侵入性影像检查有较高的时空分辨率,以获得无心脏运动伪影的冻结图像。1998年RSNA上首次推出4层螺旋CT,其创新在于探测器为二维阵列,即Z轴方向采用了多排探测器代替以往的单排,增加了Z轴方向的覆盖范围,从而实现了球管每旋转一周,同时获得探测器宽度范围上的多层图像。随着扫描速度和层数不断提高,全周扫描1次成像层数从4 层增至320 层,目前探测器覆盖最宽可达160 mm,仅用0.35 s就能将整个器官立体动态成像,还可在多圈扫描后即时显示整个器官的活动和血流情况。自16 层CT起实现了体素各向同性,X、Y和 Z轴三维等像素成像,使Z轴空间分辨率达0.31 mm,使心脏图像非轴位重建、心腔容积及冠状动脉解剖测量与评估成为现实,为心功能评价提供了有力保证。

  1.3 数据重建及图像后处理软件技术

  薄层大范围的CT扫描使数据骤增,优化影像后处理技术的意义在于更加高效地处理庞大的数据流,不断更新的后处理软件,使CT诊断由二维平面模式向多维空间模式发展、由3-D静态模式到4-D动态模式递进、由形态学向功能学方面拓展。特别是心脏领域,应用造影剂智能跟踪技术、3-D处理软件等可实现冠脉狭窄分析、冠脉钙化评估、室壁运动、心功能分析及心肌活性检测等。强大的后处理软件联合计算机辅助诊断(CAD)软件,实现了定性和定量诊断,突破了以往的只能提供单一定性诊断或经验型诊断模式。

 

以上为德瑞所收集的重要资料,希望可以第一时间帮到您,专业并提供SCI论文修改,润色,翻译,课题设计,基金申请,数据统计,实验委托等服务。专业阅读:大揭秘:北、上、深三地医疗人事薪酬制度改革

 

首页

在线留言

在线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