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,保持“阶级斗争”的优良传统。自从改革开放以来,“阶级斗争”似乎不再那么吃香。然而,“斗争”的余韵却没有完全散去,只不过改称“竞争”罢了。殊不知,“斗争”和“竞争”是不一样的。斗争是你死我活,竞争是双方比赛。如今的评职称,尽管名义上叫竞争,然而实际上丝毫没有正常竞争的意味,而是一种不是你战胜我就是我战胜你的斗争。
第二,制造教师和研究人员之间的隔阂。过去的革命岁月里,教师和研究人员被人为分割为“红专”和“白专”两大类,斗得不亦乐乎。改革开放以来,集中精力搞建设,学者们不再从政治上“自相残杀”了,这就引起了某些莫名其妙的担心,必须想着法儿使他们窝里折腾。于是,评职称就成了制造矛盾的法宝。许多单位的职称规定里面,强调第一作者,强调项目第一负责人,获奖还要分个第几名。这样一来,事情就麻烦。
第三,促成学术泡沫和学术垃圾。评职称要看成果,成果这玩意儿不是由你自己决定的,要看所谓的出版等级、发表期刊级别。你如果写的不合“政策”或者不对主编大人胃口,你的东西就不能变成印刷符号。为了职称,没有办法,你只好写点符合“政策”的东西,有棱有角的地方先藏起来再说。而且你的成果,从评职称的角度出发,不是给读者看的,而是给评委看的,万一有哪个评委脑子里进了水,他就只看见水货好,如果有点干货,他反而觉得你没有“学术”水平。
第四,增加官员的工作量并提高官员的管理水平。学术活动当然要加强管理,而思想的管理是难以捉摸的。一个教授,提出某个观点,如果有个领导要过问,要批评,对不起,你得有点学术常识才行。否则,一句“你不懂”,还不把领导噎得背过气去。评职称则不一样,不用看什么观点或者见解,而是看表格,算数字,三篇还是五篇领导总能数得清,年限长短、课时多少,领导一看就知道。
第五,消灭申请人的自尊和廉耻。真正的学者多半都有点怪脾气,有的孤傲,有的怪癖,有的往往固执己见,轻易不肯迎合“主旋律”,这使我们许多人看不惯。比如反右的时候,有的教授就大言不惭地对行政人员称:“在大学里,我是主人,你是仆人。”如此猖狂,难怪惹得肉食者不高兴。如果让你一心自在地搞什么劳式子学问,你的尾巴不是翘到天上去了?
第六,锻炼申请人的活动能力。学者往往不屑于“活动”,这是他们最大的缺点。不要紧,每年一度的评职称,自然能够锻炼他们的活动能力。尽管政策上是不鼓励“活动”的,但明眼人都知道,礼多人不怪。“活动”这玩儿,就像臭豆腐,闻起来臭,吃起来香。
第七,培养告密、揭发、缉访的特务本领。职称指标是有限的,而竞争策略是无限的,你要上去,有些人势必要下来。如果你的货色过硬还不要紧,如果货色不硬却想吃到职称的香饽饽,那就必须有点出奇制胜的本领。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,就是把对手拉下来。
第八,制造经验和成绩。任何一个单位,能出经验和成绩总是好事,学术单位也不例外。
总之,评职称的好处多多。因此,我们应当认真地从非学术的角度探讨研究职称问题,坚持中国特色,把上述评职称的好处发扬广大,以促进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。如果能想出办法,把我们的职称术推广到欧美去,那么,我们根本用不着费那么大的力气去赶超世界先进水平,就凭这一独门武器,足以把它们打倒。
以上为德瑞所收集的重要资料,希望可以第一时间帮到您,专业并提供SCI论文修改,润色,翻译,课题设计,基金申请,数据统计,实验委托等服务。专业阅读:职称论文发表有哪些技巧呢?